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

080809

修业年限

4年

学位授予门类

工学

专业设立时间

2003年

所在学院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院

专业实力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年申报建立,2004年开始招生,2005年获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及“电路与系统”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及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在模拟集成电路及版图设计方面有较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在西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两个方向,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相衔接的培养体系。

历史变革

2003年,申报成功,专业名称“微电子学”

2005年,获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及“电路与系统”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0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更名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2014年,获批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23年,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申请

专业简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本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现有硕士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形成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相衔接的培养体系,持续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行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正确,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工艺以及数字/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本专业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强与中西部地区,集成电路和微电子产业链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合作。

根据现场需求研究并开发了多款模拟和功率集成电路芯片,应用效果良好。

所获奖项

(一)教学成果奖

1. 2020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

2. 2019年,“抓课堂翻转成效,促产学研协调创新”,获西安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

3. 2017年,“微电子实验室开放管理与层次化渐进式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西安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

精品课程

陕西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西安科技大学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1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工程师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2人。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均很合理。

专业教师近五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余项。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编写专著、教材2余部,承担各类教改项目2项。

刘树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人。曾任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现任西安市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供电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电气工程学科带头人。先后在四川大学、航天771研究所、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学习及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

现为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陕西省电源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电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防爆电气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防爆电气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电源学报》《微电机》《防爆电气》《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编委。曾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陕西省电源行业领军人物、优秀拔尖人才、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面上3项)项目、国家科技部专项计划项目、陕西省及西安市科技攻关及创新计划项目等60余项;申请及授权国家专利1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2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E、物理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所出版的《本质安全开关变换器》是本安防爆开关电源领域唯一学术著作。

杨龙海,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电子科学系主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术方向带头人。

目前从事绝缘电介质物理与材料、新型气体传感器、FPGA技术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Ceramic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在行业领域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做分会场主持和邀请报告。兼任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高级会员。

张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电子科学系党支部书记。

目前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短距离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学院拔尖人才培育项目等项目,主持企业委托科研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篇,国家发明专利转化1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竞赛并获奖10余人次。

专业培养特色

专业培养注重“学践研创”四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坚持“理论结合实践、课内结合课外、教学结合研究”、“以竞赛为抓手,促进本科教学”、“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10多年来本专业为微电子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报考国内知名高校的微电子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毕业生也都投身于西部和全国微电子行业的知名企业或研究所建功立业。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新材料和器件,以及电力电子应用三个方向,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相衔接的培养体系,持续为微电子行业输送合800余名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有微电子学基础实验室、微电子创新实验室,集成电路版图实验室,FPGA应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和大量先进实验设备,占地约670m2,可以开出设计型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实验涵盖了本科学生培养教育的全阶段,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本专业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了大量的本专业特有的实践环节课程,包括各种实验课,综合设计,到微电子行业知名企业进行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同时建设有各种实验室开放项目,建有微电子开放实验室和微电子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实践锻炼,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程学习之外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结合专业特点,电子科学系与天津中环半导体,西安时代民芯科技,航天时代771研究所,772研究所,国家“芯火双创”西安基地,西安拓尔半导体,西安恩狄集成电路等单位签署了实习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专业还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参与各类科技、工程技能竞赛活动,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学生曾多次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8%以上,就业方向集中在集成电路和微电子以及相关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继续深造,考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微电子行业知名高校和院所的研究生,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20%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加入三星电子,中兴,华为,海康威视,新思科技,cadence等微电子行业知名企业;3、进入西安高新区大量富有活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4、进入771、772等国有研究所;5、其他微电子相关企业。